中国之营造学,在历史上,在美术上,皆有历劫不磨的价值,方今世界大同,物质演进,兹事体大,非依科学之眼光,做有系统之研究,不能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亟欲唤起并世贤哲共同研究。
东南大学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刘敦桢先生哲嗣刘叙杰先生2022年初,在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CAMLab)的组织下,东南大学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刘敦桢先生哲嗣刘叙杰先生,连续开设三次线上系列讲座,以“拾遗留痕——刘敦桢与营造学社”为题,从亲历者与建筑历史学者的视角,忆述刘敦桢先生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历历往事。哈佛大学CAMLab讲座回顾 | 刘敦桢与营造学社(上讲)哈佛大学CAMLab讲座回顾 | 刘敦桢与营造学社(中讲)哈佛大学CAMLab讲座回顾 | 刘敦桢与营造学社(下讲)中国营造学社(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是中国第一个专事研究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于1930年2月由朱启钤先生在北平(今北京)创立,由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部的主任。此后中国营造学社筚路蓝缕,在十余年间对建筑遗存进行调查测绘,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其重要成果多见于7卷23期22册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刘敦桢先生(1897年9月-1968年5月),湖南新宁人,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是中国杰出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教育及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开创者,与梁思成先生同为营造学社的两大支柱人物,曾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今东南大学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由刘叙杰先生讲述的“拾遗留痕”系列讲座共分为上、中、下三讲。上讲于2022年1月8日举办,介绍刘敦桢先生的生平、家世、教育背景,并关注于1922年留学回国后至1932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之前的创学、实践、研究经历。刘叙杰先生通过关于营造学社的初创记忆,解读刘敦桢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研究,以及早年所参与的古建修缮工作。中讲于2022年2月19日举办,聚焦刘敦桢先生在营造学社的工作,除了在北平、河北、河南、山西所主持的大量古建调研工作外,重点讲解为世人所忽视的西南部分,同时也融合对于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等营造学社成员的介绍。下讲于2022年3月6日举办,重点讲解刘敦桢先生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结束后,仍然所从事的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以及他在民居、园林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对于中国建筑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刘敦桢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在苏州、长沙、南京等地从事建筑教育工作。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教育家,刘敦桢先生是我国第一所高等建筑学系的创始人之一。1923年参与创设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是为中国正规培养中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开端;1927年,参与创建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为中国建筑学高等教育的肇源。1932年,刘敦桢先生就任营造学社专职研究员及文献部主任,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1943年返回中央大学建筑学执教,1944年担任建筑系系主任,1945年担任工学院院长。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主任。1953年主持中国建筑研究室,从事民居研究工作,出版《中国住宅概说》,极大地推动了全国有关居民研究工作的发展。1955年被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并任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刘敦桢先生学业渊深,一生献身教育事业和中国建筑遗产的整理研究工作。作为一名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先生是我国建筑史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开创性成果。20世纪30年代初,他和梁思成先生在中国营造学社共同开辟了这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他的数十篇调查研究报告,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打下基础;他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展,从华北到西南、江南,从宫殿、寺观到传统民居、古典园林,从个别的建筑物、建筑类型到整个中国建筑发展历史;他的《苏州古典园林》,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著作,影响追于世界各国;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专著,由于刘敦桢以及他所领导的科研队伍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使我国建筑史学科成为一个具有相当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可观成就的学术门类。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摩根讲席教授赖德霖与东南大学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教授童明作为讲座嘉宾参加了刘敦桢先生的讲座。哈佛大学CAMLab项目负责人闵嘉剑、张晋维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张琴主持了讲座,哈佛大学CAMLab项目负责成员朱柠为讲座提供了同声传译。哈佛大学CAMLab隶属于哈佛大学文理学院, 由哈佛大学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终身教授汪悦进 (Eugene Y. Wang) 创立并领衔,是整合尖端学术研究与多媒艺术创意的国际平台,开启文化艺术想象时空的跨界实验地,熔铸精神维度文化体验的艺术展示空间。实验室旨在将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化为艺术体验呈现,并以艺术实践催化激活学术研究,是集学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创意园和孵化器。
The Harvard CAMLab fosters cutting-edge research, design, and exhibition projects fueled by both humanistic inquiry and multi-sensorial technology. Our innov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experiments probe and showcase art and culture through immersive installations, exhibitions, films, digital and print publications, and other multimedia formats.
“拾遗留痕——刘敦桢与营造学社”三次讲座海报
青年时期的刘敦桢先生,在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留影,1919年。
加入营造学社前的刘敦桢(左四)率中央大学建筑系学生北上测绘古建筑,摄于浦口车站,1929年。
加入营造学社前的刘敦桢(右一),率中央大学部分师生考察居庸关长城,摄于云台下,1929年。
刘敦桢先生(左二),与梁思成先生(右二)等,合影于北平天坛圜丘内壝东门,1935年。
刘敦桢先生(右一)与杨廷宝先生(右二)等,为修缮北平古建勘察现场,1935年。
刘敦桢(右)、杨廷宝(中)与林是镇(左)在北平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勘察,1935年。
刘敦桢先生绘制吴县双塔效果图
刘敦桢先生率陈明达、赵正之、王璧文等考察新城开善寺(左起:刘敦桢、陈明达) ,1936年
左图:刘敦桢先生古建测绘图稿,齐隋建筑遗例。右图:刘敦桢先生《河北定县开元寺塔》调研报告手迹。
1937年冬卢沟桥事变后,刘敦桢先生南迁途中暂停于湖南新宁老家,左一刘叙杰。
刘敦桢先生(右一)与梁思成先生(右二)考察乐山县白崖山东汉崖墓,1939年10月31日。
刘敦桢先生全家合影于重庆沙坪坝梁家院,1944年夏。
在营造学社于1946年停止活动后,刘敦桢先生持续推动中国传统建筑调查与研究工作。图为刘敦桢先生(左五)与南京市文管会专家调研梁吴平侯萧景墓前,1950年2月。
刘敦桢先生于1950年代主持修复南京瞻园。童寯先生摄影,约1964年。
刘敦桢先生为国内学者介绍苏州古典园林研究成果,1955年。
刘敦桢(右4)与梁思成(右6)等访问波兰, 1956年。
刘敦桢先生在访问苏联时,在莫欣教授家做客,1956年。
刘敦桢先生生前最后影像,1966年9月21日陪同日本建筑师访问团参观中山陵(福山敏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