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教师节,在学习部的组织下,几位同学前去探望了朱光亚、刘先觉、韩冬青三位老师。三位老师都非常和蔼亲切,和同学们聊了很多,关于过去的学生经历、教师生涯还有对同学们的期待。
朱光亚老师
热情、幽默是朱光亚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一听到我们的声音,朱老师立刻就起身迎了出来,笑着说:“你们阵势不小啊”。
聊起过去的经历,朱老师特别开心地带我们回忆了年轻时候的各种事情。老师说道,当时他刚刚从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因为机缘巧合,辗转几次被分配到了甘肃的一个设计处。虽说离家太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甘肃四年的艰苦经历为朱老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建筑实践经验,包括施工和管理等等。
谈话中最触动我的是,朱老反复强调人生每个阶段都是可塑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放弃学习的念头。文革结束后,已经36岁的朱老还是决定考研进入南京工学院继续深造,后来还抓住机会出国学习,丰富阅历。
我们了解到,朱老师对古建保护很有研究,问及此处,朱老特别精妙地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自己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理解:“向后看,向前走。”古建筑确实是历史的,但是我们在向后看的同时,不能停下向前迈进的脚步。从古建筑的研究中学到一些对未来有用的东西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提及对于现在学生的期待,朱老师特别真诚地谈到希望我们提高耐挫能力,同时别把专业问题看的那么重,没有任何一门知识能帮一个人顺利度过一生,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丰富自己,不要在任何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定型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是人生嘛。
刘先觉老师
我们采访的背景是满书架的书,我们和刘先觉老师就坐在书墙前聊天,而这些书大多是刘老主编或参与编写的。刘老回忆说,在今年前的十年间,自己平均每年至少编写一本书,在做老师的时候忙到甚至春节都要写备课做教学计划。
谈话的气氛特别融洽,刘老也十分和蔼,而且能感觉到他是个非常有学识又非常勤勉诚恳的人。
执教多年,当被问起对于专业研究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刘老师谈到任何创新都应该立足于扎实的基础。他说:没有基础训练的积淀,创新只是空想,并列举了自己的研究生导师梁思成和众多大师的例子来说明。其实刘老师是想指出,本科教育的基础知识不容小觑,我们还是应该从基础做起,扎实一点。
对于外建史的学习,刘老师也对我们提出了一些希望和建议。他希望我们把历史看成是活的,看作是一种做事的经验,这样才能对建筑史保持兴趣,同时从历史中去借鉴去学习。历史的学习是为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服务的,这和朱光亚老师的观点不谋
韩冬青老师
作为院长,韩冬青老师不仅关注教学,同时十分关心同学们的全面发展。采访一开始,韩院长就关切地问我们是否会熬夜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设计是无底的,但是有些同学做的很好很理性,可以合理规划自己作业的设计深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韩院长也承认原来自己也有熬夜的情况,但是还是希望每个同学都尽量可以不熬夜。
韩院长还聊到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学手艺、学技能”,希望我们的目光不要太过狭窄,局限在学校、专业和班级,“放眼望世界”,大学生活的意义大多数还是在课外时间塑造的。也是出于这种本心,所以韩院长对本科教育也将进行一些改革。“压缩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时间”和“课程整合,使知识的传递更有效率”是改革的重点,在聊这些的过程中,韩院长一直非常亲切地与我们讨论,并且表示非常希望可以多听到来自学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