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20岁

       昨天,由学习部主办的“建筑师的二十岁”主题讲座在晚上七点前工院北楼601召开,本次讲座有幸请来了现任教本科二年级设计课的蔡凯臻老师。在这场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讲座里,被学生尊称为男神的蔡老师幽默诙谐地讲述了自己二十岁时的求学经历,同时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给正当二十岁的我们提出了一些忠告和建议,下面就让主页君带大家一起回顾这场精彩的讲座吧!

       很多同学当初选择进入建院,大多是因为对建筑感兴趣,但蔡老师的回答让我们大吃一惊:他选择东大建筑是因为听说读建筑比较轻松。高考过后,蔡老师便开始进入东大建筑系学习。在大学期间,他坦言自己也经常熬夜,还记得最惨的一次是熬了连续四周,第二天画着画着水彩渲染就睡着了,后来醒来发现水彩都干了。熬夜与个人的时间安排和调配效率有关,蔡老师本人也特别羡慕那些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的人。如今不少建院的同学都为了做方案赶图而熬夜,甚至是通宵。蔡老师认为有时熬夜是需要的,但身体也很重要,因此他并不建议大家熬通宵,每天还是要保证有一定的睡眠时间。身体永远都是第一位,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都无从谈起。  

       除了熬夜,卡方案也是我们普遍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在蔡老师看来,有些同学的方案总做得很顺利,在低年级那叫运气。唯有当自己的目标比较合适,积累的招式技巧能充分应对困难,那时候才能做到真正不卡方案。其实对于二十岁的我们而言,卡方案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到方法,从而让自己的能力更强。

       在大学五年的学习时光里,除了让人略感焦躁的熬夜和卡方案,独特的课程体验也给蔡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蔡老师半认真半调侃地说自己平时设计课作业都是六七十分左右,唯一一次拿到九十分的设计课作业让他记忆犹新。当年蔡老师跟的是如今担任南大建院院长的丁老师。那时丁老师与他交流讨论的时间也不长,一般一节课就两三分钟,主要说大概可能会怎样,然后再回去做。虽然每次都不太明确,但效果却特别好,原因之一是老师给了他一个明确参考的东西,另一个原因是他跟上了老师的节奏,试了老师所说的可能性,跟他讨论后再一步步不断推进。因此蔡老师也强调节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假如每堂课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解决每堂课的问题,每堂课都向前走一点,那么一个学期下来进步就很大了。但我们知道,现实情况通常是两三节课走一点,有时候还走歪了又回来。所以说学习没有捷径,捷径就是用所谓的笨方法,有一种可能性就试一种,有两种就试两种,再和老师讨论,这才是效率最高的方法,然后选择最漂亮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方案表达出来,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才能逐渐看见自己的进步。

       作为建筑入门者,我们感觉到建筑学是一门入门比较难的学科,对此蔡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他学习时期的一些方法——“抄”。说起“抄”,蔡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他学习期间的一个小故事。在一次设计夫子庙商场的作业中,他去了实地两三次,心里头一次对盖出来的房子有谱,但在做立面却无从下手。于是他选择“抄”的方式。他去看了中大院齐先生的几个作品,又到榴园宾馆看了看,好好体会这几个立面的玩法,再通过转变运用到自己的方案当中。那时他就真切体会到香港建筑大师钟华楠先生写的小书《抄与超》的奥妙。伟人牛顿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用前人方法理论。因此抄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将前人方法化为自己能用的方法。我们都像是初次涉水过河的徒步者,摸着前人铺下的石头过河,总比盲目涉水更快找到自己的道路。

       在读研期间,蔡老师一两年内换了几次导师,很多人觉得这个过程很坎坷,但他反而觉得跟了三个老师以后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会觉得老教师水平不行,但蔡老师在读研期间发现,每个老师都有他擅长的东西。跟一个老师学习,应当学习他最关注的角度、最擅长的东西甚至是工作的方式,这些东西反倒可能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

       在提问环节,蔡老师就几个犀利的问题做出了巧妙的回答。如今有些外界人士认为东大观念陈旧,教学套路死板,东大学生做出来的东西也比较沉稳,也许做出来东西挺好但不会表达。对于这个问题,蔡老师认为每个学校都各有所长,而身为东大学子的我们应当把东大最有优点的东西学好,但心里要清楚知道这不是唯一的道路。往后我们可以继续走这条路,在这条道路上做得更精更广。而另一条路是跳出来,比如到国内外别的学校继续深造。而对我们而言,在东大打下的基础还是非常重要,比如扎实的基本功,因为当我们跳到另一个圈子与别人比拼的时,最有利的武器不是在那个相同圈子里学到的知识,而应是在东大获得的东西。人都是靠不一样做到更出色,当走到另一条路,两者兼修才能成为最厉害的人。

       众所周知,如今东大建院的教育方式与过往大有不同。其实很难评判哪个教育方式比较好,过去的传统教育能出王澍这样的大师,现在教育也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在蔡老师看来,传统教育比较像素质教育,教得比较宽泛,能把个人底蕴打得比较深,但真正往上走多远要靠自己。而作为初学者,不管面临什么条件都应该好好学,但要清楚这不是唯一的标准和方向,更关键是学习每一个方向的优点和重要的东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必这是很多人对生活的理想追求。那对我们而言,是从书籍图册去感受空间比较好,还是亲自外出到实地感知更有效?蔡老师觉得能亲身体会当然是最好的。出外看一个房子,这种感受是很直接、整体、全面的。不管是大师的作品还是普通的建筑,都可以从中慢慢找到灵感。同时学着用更专业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这样才能收获更多。

 

       在这场讲座中,蔡凯臻老师跟我们讲述了他二十岁的故事,相信这只是他丰富经历中的一部分。二十岁的我们对专业带着许多疑问,也对这个世界、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带着各种疑问。也许你早已是蔡老师羡慕的那种有明确目标的人,又或者读完这篇文章你依旧迷茫。二十岁的我们还年轻,与其彷徨迟疑不决,不如带着心中的疑问不断向前。能走多远,谁知道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