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主题:城乡之间
通过论坛的举办,聚集华东及周边地区建筑及城市领域政府、高校、设计单位、专家、社会人士、媒体的资源,建立联系网络,增加了解和合作。
大约一百五十年前,西方社会进入到一个快速转型期,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在这个背景下,现代建筑开始萌芽。20世纪初,现代建筑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从建筑体制、生产方式、设计方法和建筑观念上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模式。现代主义建筑的健将之一勒•柯布西埃适时提出的命题:“建筑或者革命”(Architecture or Revolution) 深刻地揭示出了建筑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建筑师在新的时代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虽然他的这种“乌托邦”思想被一些现实主义者所耻笑,但历史发展证明了勒•柯布西埃理想的意义与价值。
现在,巨大的城乡差别成为我们重新思考面向未来的人居环境的契机。“城乡之间”不仅是一片有待发展的新领域,更是传统文化深厚而广大的发祥地和蓄水池。对“城乡之间”环境的任何改变都需要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反思、慎重对待,为此我们需要建构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文化观念、新的设计方法并培养出新的职业精神。这样才会在“城乡之间”搭建起无数座具有创新性的文化桥梁,在城乡共同发展中跨越二者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生活环境的鸿沟。
2)城、乡共生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上海大学建筑系、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中国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苏州科技学院、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新华日报、江苏卫视、新华网、扬子晚报、新民晚报、新浪网、网易163、搜狐网、搜房、世界建筑、建筑时报、城市中国、DOMUS、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报、Archina建筑中国网、ABBS建筑论坛、《建筑技艺》
王保平:东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张 桦: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王伟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教授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过去五千年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发轫、根植于农业经济的的城乡关系始终十分紧密。作为支撑家国王朝的聚落共同体,二者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可以说,传统社会中的城乡一体就是家国同构、天下归一思想的物质体现,它以城乡之间稳定可靠的社会经济纽带为基础,以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双重管理制度为保障,形成了独特、持续而高效的多样性生活环境。千百年来,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为我们留下了延续千年的城乡一体的优美图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鹧鸪天》
在现代社会,“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之所以成为一个话题,是由于在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古代城乡一体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城乡之间的传统社会经济联系被弱化、消解。长期以来,对“城市化”概念的片面理解更进一步加深了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这使得城乡之间在各方面的的差异性都大大超过了同构性。
沈迪: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
自近代起始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发展时期,时至21世纪的今天,已经取得了全人类都瞩目的成就。伴随着这一发展时期,中国的建筑界得到了以大规模、高速度为特征的发展过程。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高速度发展,是以低成本、高消耗、粗放型为特征的,也是以一定意义上的牺牲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品质为代价的;其中,曾经滋养了中国数千年人文历史的乡村经济、文化价值被不断地消耗、破坏,正是其最明显的严重后果。事实上,这种高速度的发展也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
时至经历数十年高速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之后,中国社会正稳步进入“新常态”时期。这个新时期已经在城市建设方面显示出:所谓“楼堂馆所”类的政府重大项目锐减;以往简单、大批量的新城区建设项目进入尾声甚至于绝迹;建筑业界明显地感受到一种进入寒冬似的危难。为此,建筑师和建筑业界被要求对此做出必然的反应。我们认为,建筑师与建筑业界应该调整自我的心态,以一种进取姿态来面对这一新的社会发展。危机意识是我们本来应该具备的,而有“危”则必然有“机”,而机会是留给又思想准备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的复兴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城、乡共生”的局面,已被刻不容缓的提出来了,也将成为“新常态”时期建设方面的主要任务。
徐延峰: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