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Architectural Review MIPIM Future Projects Award 2015 ”将Old and New Category奖以及Overall Award奖同时颁发给了东南大学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郑忻老师领导的常州青果巷项目团队!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一大奖。
奖项介绍
“AR MIPIM 未来建筑奖”(Architectural Review MIPIM Future Project Awards)这个奖项在国内大家可能还不太熟悉,但其主办方英国杂志《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以下简称AR),在圈内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2012年起,AR联合了国际地产投资交易会(MIPIM)每年举办未来建筑大奖(Future Architecture Project),旨在奖励全球在建或未建成的项目中最为杰出的项目。往届参赛的团队中不乏偶像级的事务所。2013年度总冠军是SOM的概念方案——呼吸大厦;BIG的垃圾发电站改造设计获得过2012年组委会特别奖,BIG今年还获得了一个单项奖;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De Meuron)的伦敦森林码头项目也获得了2014高层建筑单项奖。还有福斯特(Foster+partners),KPF,奥雅纳(ARUP),Atkins,UNstudio, Perkins&will, Rtkl等,都曾入围过各项单项奖。这串赫然在目的参赛名单无疑彰显了这个年轻的奖项在西方建筑圈的含金量。
Future Architecture Project的赛制不同寻常,走的是电影节的节奏。竞赛首先分为11个单项类别(Category),分设单项奖,郑教授参加的新与旧单元(Old and New Category)就是其中一项,BIG获奖的大型城市项目是另一项单元。官方虽未公布最终收到的参赛作品数量,但是青果巷方案的报名号排到了900+,意味着报名参赛的项目不下于千份,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2月中主办方通过邮件告知郑老师获得单项奖,并邀请前往法国戛纳参加颁奖典礼。总冠军(overall award)将从11个单项奖中产生,究竟花落谁家,大概除了评委AR的掌门人Paul Finch,在颁奖典礼前没人能知道。
然而,在颁奖典礼期间郑老师却一度失联,缺席戛纳。阴差阳错,始于专为竞赛好意特设的公共邮箱,寒假交完竞赛图后郑老师就去英国建筑考察去了,期间手机中断,也没习惯查看公众邮箱。一放寒假回家过年的参赛学生也没有想起来查看竞赛邮箱。开学后某天某同学鬼使神差点地开了公共邮箱,才终于突然得知青果巷项目喜获一项单项奖和总冠军。
设计解读
▲设计地块
▲总平面
▲东入口透视
▲金陵中路街景透视
▲商业内街鸟瞰
▲传统戏台鸟瞰
古与今
项目基地地处江苏常州的青果巷,在明朝万历年间恰临城区的运河段,是当时江南一带著名的南北果品集散之地。由于沿岸开设了大大小小各类果品店铺,旧有“千果巷”的美名。常州方言中,“千”、“青”两音难辨,久而久之,地名便化作了“青果巷”。在随后的岁月中,青果巷由原先的果品集散地逐渐转变为了文人雅士与商贾名流的聚集之地。又因旧时城隍庙坐落于此,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其“深宅大院毗邻,流水人家相映,小巷深处幽幽”的风貌,是常州民居文化的缩影。然而历经时代变迁,如今的青果巷街区已成为常州市最后一块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四块彼此分散的地块正处于被周边蚕食的状态。为保护并持存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4个地块的修复与重建工作显得格外的迫切与重要。2010年,在参与竞标的全国强手中,常州把“绣球”最终抛给了郑炘教授工作室团队。
▲庭院透视
新与旧
对新与旧关系的思考是历史文化街区修复的核心。一方面,简单直白地模仿老建筑的形式,修旧如旧,无疑相当于制造国内常见的“假古董”,平庸无趣,脱离现代审美,也常常为建筑学界所诟病。另一方面,如若无视传统,贸然地引入全新的现代建筑,又很可能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整体风貌与氛围,从而割裂新旧之间的必要延续性,这种新建是自大而孤立的。所以,如何实现一种既可与传统建筑相协调,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新建筑成为了我们的探索方向。
▲艺术家工坊轴测
传统院落与空中庭院
“庭院深深深几许”,“晚风庭院落梅初”。
庭院既是文人墨客们笔下挥之不去的情结,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一大标志性特征。数轮的推敲与讨论之后,大家受到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组织模式的启发,以庭院这一要素为切入点,提出了独特的设计概念与策略。庭院既承载了居者对视线、光线以及通风等基本环境条件的诉求,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内与外、公共与私密的独特思考。不过从今天的角度看来,传统庭院的弊端在于通常都建于地面上,对外往往是封闭隔绝而难以被感知的。
我们对传统庭院的模式进行了现代式转译:通过在整体结构中加入局部的二层与三层平台以建构多层次的庭院空间系统,形成了“空中庭院”这一主导概念。空中庭院位于不同的标高层面上,既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体验,解决了待修地块空间十分局促的问题,也使得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各得其所,很切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博物馆透视
延续与并存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上,体现新建筑对老建筑的尊重,同时也不失新建筑自身的特点成为了核心主题。在前期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上,受传统建筑群体关系的启发,弱化体量成为了主要的设计方法。如在主要体量的边缘增加以外廊、侧庭为主的小体量,形成过渡性空间;将江南一带老建筑中常用的冰凌窗用于墙体及屋顶开洞,使得主体建筑体量变轻盈的同时,也产生美妙的光影效果。最后,所有建筑的墙体与屋顶表面都采用了素混凝土的材料,这种材料既与历经风吹日晒雨淋的老建筑差异不大,同时也呈现着现代建筑所蕴含的简洁与朴素的视觉效果。
获奖感言
在写给主办方的获奖感言中,郑教授就一下几点深入阐述了个人长期以来的思考。
回溯项目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近2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过程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常州,作为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城市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古老的城市街区被拆除。事实上对旧城区的改造在1960年代就已开始。青果巷街区是常州仅存的一个历史街区,总面积约10公顷,但有四个部分被改造成多层板式建筑,与原有的街区肌理相冲突。2010年,在此区域保护规划的基础上,我主持了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策划及规划设计工作,目标是重建这四个部分以恢复这个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并使之重新具有活力。由于这四个地块的复杂状况,项目进展缓慢,而这也给了我更多时间对这个项目进行多方面的反思。我也将它作为学生的城市设计课程,启发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多重可能性。当收到同事发来的AR MIPIM Awards 2015的竞赛通知时,我感到这个项目比较符合“Old and New”的类别,通过这次竞赛,还有可能形成一些新的思路。我和我团队就项目的背景情况、业主的愿望以及方案设计的可能的方向进行讨论。通过长时间的思考,我们对本项目及其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历史文化街区对于这座城市的价值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我想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解读竞赛要义
本届竞赛的获奖通知提到奖励所强调的精美建筑设计的三个要点:独创性,对业主任务书的响应,以及对周围社区的影响与贡献的考虑。(With a strong focus on creativity, these awards are a chance toshowcase projects that are examples of fine architecture, but have alsoresponded to the client's development brief, and considered the way in which theywill impact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around them.)我想这也是我在设计过程中始终考虑的主要问题。在“旧与新”的类别中,独创性并不是凭空而来,而应该是从传统中受到启发。
独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A、B、C、D四个地块上融贯地安排使用程序,这四个地块上的使用安排与各自的潜在趋势相符合。二是通过独特而精致的空间形式为这个使用程序提供合理的框架,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个框架对周围的环境有所增益。
▲单元设计分析
传统建筑院落组织方式也是很有启发性的。传统建筑从一个廊院的原型发展出三个变体,新建筑在此基础上继续变化,但在肌理上与老建筑有所关联。有了空间发展与肌理上的关联,以当代可得到的材料与技术方式所产生的新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差异就是可以接受的。
▲游廊透视
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一般是在地面上的,而本项目通过二层平台的方式建构了多层次的庭院空间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时也使得公共空间与私人的空间各得其所,这也是一个创新。另外,在翻译空中庭院时也有特别的考虑。Hanging Yard对应西方语境中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评委也可较为容易地理解我们所探讨的东西并产生共鸣。
▲西入口透视
新建筑的墙体与屋顶都用素混凝土,这样的连续性使得新建筑具有不同于老建筑的外观。不过,经过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老建筑的白墙变得斑驳,黛瓦变成灰瓦,新建筑的表面与它们的差异就不是那么大了。我需要做的是引入木材这种老建筑所用的自然的材料,以新的建构方式在新老建筑之间建立起连接。另一方面,需要弱化混凝土体量的实体性。具体的做法是:在主要体量的边缘增加小的体量,这也是从老建筑的群体关系中得到的启发;这些小体量以外廊、侧庭为主,属于过渡性的空间;将江南一带老建筑中常用的冰凌窗作为母题,用于混凝土墙体及屋顶上的开洞,可以产生奇妙的光影效果,同时也使得混凝土体量变得轻盈,体现了对周围环境的尊重。
致谢
“空中庭院”获得ARMIPIM Awards 2015的大奖,我和我的团队倍感荣幸。对于我的职业生涯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这个设计体现了我对数千年来中国文人伟大精神传统的理解:素朴、典雅与节制。这些品质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可以面向未来而持存。这个设计的获奖是对我的深层思考的肯定,为此我和我的团队由衷地感谢评委会做出的决定。
竞赛组成员:
郑炘、桂鹏、郑辰暐、敖雷、陆垠、谷亚兰、焦李欣、吕一明、顾婷婷、李珍珍、王杨、唐时月